游客发表

王昌齡簡介(王昌齡被貶龍標之時,寫下《送柴侍禦》,後兩句成贈別的千古名句)

发帖时间:2025-07-05 08:21:10

今年,日本舞鶴市政府曾給大連送了一批救援物資。上麵附兩句唐詩:青山一道同雲雨,明月何曾是兩鄉。

王昌齡簡介(王昌齡被貶龍標之時,寫下《送柴侍禦》,後兩句成贈別的千古名句)

許多中國網友見詩後感歎“中國文化在日本”,可是他們並不知道這兩句是地道的唐詩,作者是唐代大詩人王昌齡。王昌齡是唐代開元、天寶年間非常著名的詩人,著名的“七絕聖手”。

唐人對他的評價僅次於李杜二人,元人辛文房稱他為“詩家天子王江寧”。下麵,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位“七絕聖手”的七絕——《送柴待禦》。這首詩的後兩句,成為了贈別的千古名句。

一、王昌齡《送柴待禦》賞析

《送柴待禦》——唐ⷧŽ‹昌齡

流水通波接武岡,送君不覺有離傷。

青山一道同雲雨,明月何曾是兩鄉。

詩作意譯:江水一路流通至湖南的武岡,為你送別,也不怎麽覺得感傷。一道青山隔開了兩地,可是雲、雨和明月,依然籠罩著兩鄉。

這首詩寫於天寶七年(公元748年)王昌齡被貶龍標的時候。龍標在今天湖南黔陽一帶,他的朋友柴待禦,當時要從龍標到武岡去。

詩的第一句另有一個版本是“沅水通波接武岡”,沅江是洞庭湖的支流,湖南第二大河。王昌齡用沅水可以暢通無阻地流向龍岡,來表達龍標與武岡之間的交通便利。

因此第二句才接著說:為你送別,我並沒有感覺到太傷心。因為兩地相隔更近,朋友之間如果想要會麵,還是很容易的。

然後,他又在詩的最後兩句裏,連用比喻來“化解”離別時的傷感之情。青山一道,並不能阻隔我們的友誼,因為無論晴陰雨雪,我們在青山的兩邊得到的感受都是一樣的。

明月在古詩中常用來寄托對親人和友人的思念。明月高懸於神州,思念的光芒籠罩著天涯海角。隻要彼此的心意還在,無論身處何方,我們依然是呆在同一個家鄉。

有人說“離愁漸遠漸無窮”,但是王昌齡的這首“送別詩”卻偏偏不言愁。又有人說,“誰謂波瀾才一水,已覺山川是兩鄉”,可是王昌齡偏要說“青山一道同雲雨,明月何曾是兩鄉”。

王勃有詩雲:“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”王昌齡則是把它換了一個說法,他說:明月能夠照到的地方,就是我們共同的家。其隱晦的意思是說:隻要我們彼此心係著對方,就好比大家從來沒有分離一樣。

王昌齡一生交際很廣,朋友分布社會各個階層。他生前位卑,卻能結交到張九齡、孟浩然、李白這樣的朋友,可見他的情商頗高。

他落難被貶龍標之際,孟浩然、李白等人都曾替他撰寫名篇,為他感覺心痛,然後他自己卻能坦然接受,並作詩說:“洛陽親友如相問,一片冰心在玉壺。”

無論是朋友為自己送別,或者是自己為朋友送別,都不是第一次了。對於分離的感受,沒有人比他自己更加清楚。痛過了就習慣了,他反而倒要寫詩來安慰朋友,說自己並不太傷心。其實內心的傷痛,已經盡在不言中。

二、位卑而名著的王昌齡

王昌齡大概生於公元698年,武則天聖曆一年,出生地是長安灞陵以西芷陽村。他自幼家貧,長到了二十一歲時,還在家中打漁耕田。

開元七年(公元719年)的冬天,王昌齡打算出門長長見識,尋找一條上升的道路。起初他上山學過道,後來他跑到邊塞從過軍。因此,我們如今才能看到他創作的那些邊塞軍旅詩。

但是,從軍也很難升職。他在混跡軍營一段時間後,發現自己還是更加擅長寫詩詞文章,於是二十六歲的他才轉回長安參加科考。結果“未能及第”,也沒有取得當官的資格。

於是王昌齡又四處出遊,過著“春煙桑柘林,落日隱荒墅”的生活。直到三年後(公元727)年,二十歲的王日齡考進士及第,才在宮中當了一名校書郎。

王昌齡在長安時曾經結交過不少朋友,還曾得到宰相張九齡的賞識,可是他的官位一直不高。一生中最高的官職隻是江寧縣丞(八品),因此後世的人稱他王江寧。

不知道是什麽原因,使得他在仕途中接連多次遭貶,史書上也沒有記明,隻是在他被貶龍標時提到他“不矜細行”。

但是,猜測他應該不會是品格問題,否則他不會有那麽多朋友。倒是有可能因為交友太多,品流太雜,引起了別人的不滿。

如今的學生知道王昌齡,多半是因為他的軍旅詩。比如,《出塞》和《塞下曲ⷤ𚌩斣€‹。他的傳世詩作不多,但是品質非常好。

部分七絕的水平,可與李白一較高下。但是他生平寫得最多的並不是軍旅詩,而是“送別詩”,這類詩占了他現在詩歌總量的62%。

唐代詩評家對王昌齡詩歌的評價是非常高的,與他同時代的《河嶽英靈集》收錄他的詩十六首,是所有詩家之最。然而與他巨大聲名成反比的,是他在官場上的地位,終其一生最高隻當過八品官。

現在史書中對王昌齡的記錄非常稀少,隻知道他家中十分貧寒。從二十一歲起四方流浪的狀態,以及後麵“露投桑林,夜隱荒墅”的情況來分析,他家中的親族恐怕不多

他在《芙蓉樓送辛漸》中提到的“親友”,恐怕全部都是他在出仕前後,在文壇和官場上結識的朋友。

這就不難理解,為什麽王昌齡傳世的詩篇中絕大部分都是“送別”詩了。因為“送別”的次數太多,心傷的次數也太多,他漸漸就能夠接受這種“離別之傷”。所以才能反過來安慰朋友,不要太傷心。

結語

誰能料到,一代“詩家天子”,卻是人間落拓客。仕途一生不順的王昌齡,在被貶龍標之後並沒有從此變得頹廢。他仍然對生活抱有極大的期望,繼續呼朋喚友高調地進行他的詩歌創作。本篇所提到的這首《送柴待禦》,就是在這個時間創作出來的。

然而,就在天寶十五年(公元756年),當王昌齡遇到大赦時,卻在回鄉的途中被一個叫閭丘曉的亳州刺史殺害。史書寥寥一筆,帶過了這位“七絕聖手”的一生,連他的死因都沒有寫明白。

辛苦過了一輩子,王昌齡橫死之後隻留下181篇傳世詩作。從此埋骨青山,等待千年,時刻期盼著與他的異代知音,共沐雨雲。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
随机阅读

热门排行

友情链接

友情链接